你好,欢迎来到爱豆百科!

我要提问
我要提问 我来问答
首页 问题库 明星 正文

【追】历史上方孝孺忠君报国,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在1403年(永乐元年)开始,到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共22年。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姚广孝曾奉劝朱棣:

  “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是学者的代表人物,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姚广孝曾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也点头同意了,但因为方孝孺的“不识时务”,朱棣还是决定杀掉他。

  朱棣花费四年时间,经过无数腥风血雨才走到今天,换言之,临门一脚之际,不论谁挡在面前,都会被朱棣直截了当地当场诛杀。在攻破南京城后,朱棣便找到方孝孺来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来到大殿之上,大声哭喊,对朱棣没有一丝尊敬。

  朱棣耐着性子对方孝孺说:

  “先生不必难过,我只不过是仿效周公辅助成王罢了。”

  朱棣就是给方孝孺一个台阶下,只要方孝孺服个软,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方孝孺咆哮道:

  “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

  “已经自焚身亡。”

  “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

  朱棣压住怒火:

  “国家当以长者为君。”

  “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弟弟?”

  朱棣不想再多做解释:

  “这是朕的家事!”

  方孝孺不仅没有按照要求书写即位诏书,还大声喊道:

  “死就死吧,诏书我是绝对不会写的。”

  方孝孺说完后,并把纸笔扔在地上,对朱棣极为不敬,于是朱棣被成功激怒了。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常年带兵打仗,身上杀伐之气很重,本身靖难之役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朱棣信奉的是丛林法则,成王败寇,况且他本就是朱元璋四子,有合法继承权。

  朱棣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你是不怕死,难道不怕株连九族吗?”

  此时的方孝孺已经无所顾忌:

  “便十族奈我何!”

  事情发展至此也没有什么悬念了,朱棣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既然方孝孺想死,那便诛杀方孝孺十族。方孝孺被杀是板上钉钉的事,而被他牵连致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

  对于方孝孺的评价,我们从正反两反面来说分析,我们先说正面的。

  方孝孺是当时明代读书人的领军人物,他竭尽全力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来抵御朱棣的进攻,但方孝孺不通权谋和军事,所以他的计策大多没有作用。

  建文三年,方孝孺曾建议使用离间计,想让朱高炽、朱高煦的矛盾扩大,搞起北军内乱,建文帝同意了方孝孺的建议。派锦衣卫千户张安,拿着册封燕王世子的印信,交给了朱高炽,但朱高炽并没有拆开,而是直接交给了朱棣。离间计宣告失败,朱高炽仁厚不假,但并不糊涂。

  朱高炽曾坚守北平,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为北军立下赫赫战功,岂能轻易背叛父亲。朱棣北军打到长江以北,方孝孺建议用水军在江上和朱棣一决胜负,却没想到水军主将陈瑄直接投降朱棣,北军顺利渡江。

  方孝孺在职期间,几乎所有的朝廷诏令都经过他手,那些不靠谱的人事任命和错误决策,也经过他手,在战争出谋划策方面,方孝孺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在战略决策上和战术上,方孝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方孝孺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投降朱棣,在方孝孺看来,朱棣就是乱臣贼子,应该受到上天的责罚。

  所以方孝孺选择抵抗到底,哪怕朱棣杀他全家老小,诛灭十族,方孝孺也不会妥协。自古王朝覆灭之际,总会有一些誓死报国之人,比如李若水、文天祥,正是他们的存在,民族的脊梁才得传承下来。虽然方孝孺算不上英雄,但他的矢志不渝也值得后人尊敬。

  方孝孺的墓碑,位于南京雨花台区,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缮了陵墓,建立祠堂,碑上所刻:

  “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

  为何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不高,主要在于他的死牵连了太多人。

  朱棣虽然是千古明君,缔造了伟大的永乐盛世,但由于在即位之初杀戮太多,也经常被后人诟病。朱棣本不想杀方孝孺,奈何方孝孺宁死不屈,并激怒了朱棣,重要问题就在于激怒了朱棣。

  以身殉国这无可非议,而方孝孺却牵连了八百多人,这些人应是无辜的。方孝孺可以不为自己考虑,因为他已经抱着必死的想法,但他的家人和朋友呢?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朱棣靖难和亡国之祸不同,毕竟朱棣也是老朱家的人,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这基本属于内部斗争,没有人规定朱棣不能做皇帝。对于整个大明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根本无法和朱棣相比,让朱棣做皇帝,对国家更为有利。

  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忠烈之辈,方孝孺的家人、学生、朋友,其中有很多普通人,作为普通人他们可能只想平安地活下去,这权力的争斗,跟他们没什么太大关系。

  方孝孺为了自己的志愿,以身赴死,这已经足够报答建文帝的恩德,为何他要牵连那么多人。方孝孺可以拒绝书写诏书,甚至方孝孺可以直接拒绝觐见朱棣,以方孝孺秉性,他的死无法改变,但这样做便不会直接激怒朱棣。

  那些被牵连的人也得以偷生,毕竟朱棣和朱元璋不同,只要服从他的统治,朱棣是不会为难他们的。比如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名臣,都先后归顺了朱棣。

  解缙帮助朱棣,修编《太祖实录》,编纂了《永乐大典》,杨荣在朱棣去世之后,即刻封闭消息,并及时告知朱高炽,使得皇位顺利交接,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他们都成为国家的肱股之臣,没有人说他们是投降派,他们的功绩也会名留青史。

  方孝孺忠贞有余,能力不足,他无法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也没有慧眼识人的本领,他和黄子澄、齐泰一起把靖难之役搞得一塌糊涂,让本应毫无悬念的战争,变成了朱允炆的坟墓。

  大量无辜者牵连被杀,都源自方孝孺的义愤之举,这让方孝孺的忠烈之名,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至于这段历史,是否是清朝编明史的时候刻意抹黑朱棣,已经无从查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是我的菜,谁也别动筷 浏览  次 2022-06-25 18:00

最佳答案

徐宏俊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在1403年(永乐元年)开始,到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共22年。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姚广孝曾奉劝朱棣:

  “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是学者的代表人物,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姚广孝曾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也点头同意了,但因为方孝孺的“不识时务”,朱棣还是决定杀掉他。

  朱棣花费四年时间,经过无数腥风血雨才走到今天,换言之,临门一脚之际,不论谁挡在面前,都会被朱棣直截了当地当场诛杀。在攻破南京城后,朱棣便找到方孝孺来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来到大殿之上,大声哭喊,对朱棣没有一丝尊敬。

  朱棣耐着性子对方孝孺说:

  “先生不必难过,我只不过是仿效周公辅助成王罢了。”

  朱棣就是给方孝孺一个台阶下,只要方孝孺服个软,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方孝孺咆哮道:

  “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

  “已经自焚身亡。”

  “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

  朱棣压住怒火:

  “国家当以长者为君。”

  “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弟弟?”

  朱棣不想再多做解释:

  “这是朕的家事!”

  方孝孺不仅没有按照要求书写即位诏书,还大声喊道:

  “死就死吧,诏书我是绝对不会写的。”

  方孝孺说完后,并把纸笔扔在地上,对朱棣极为不敬,于是朱棣被成功激怒了。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常年带兵打仗,身上杀伐之气很重,本身靖难之役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朱棣信奉的是丛林法则,成王败寇,况且他本就是朱元璋四子,有合法继承权。

  朱棣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你是不怕死,难道不怕株连九族吗?”

  此时的方孝孺已经无所顾忌:

  “便十族奈我何!”

  事情发展至此也没有什么悬念了,朱棣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既然方孝孺想死,那便诛杀方孝孺十族。方孝孺被杀是板上钉钉的事,而被他牵连致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

  对于方孝孺的评价,我们从正反两反面来说分析,我们先说正面的。

  方孝孺是当时明代读书人的领军人物,他竭尽全力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来抵御朱棣的进攻,但方孝孺不通权谋和军事,所以他的计策大多没有作用。

  建文三年,方孝孺曾建议使用离间计,想让朱高炽、朱高煦的矛盾扩大,搞起北军内乱,建文帝同意了方孝孺的建议。派锦衣卫千户张安,拿着册封燕王世子的印信,交给了朱高炽,但朱高炽并没有拆开,而是直接交给了朱棣。离间计宣告失败,朱高炽仁厚不假,但并不糊涂。

  朱高炽曾坚守北平,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为北军立下赫赫战功,岂能轻易背叛父亲。朱棣北军打到长江以北,方孝孺建议用水军在江上和朱棣一决胜负,却没想到水军主将陈瑄直接投降朱棣,北军顺利渡江。

  方孝孺在职期间,几乎所有的朝廷诏令都经过他手,那些不靠谱的人事任命和错误决策,也经过他手,在战争出谋划策方面,方孝孺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在战略决策上和战术上,方孝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方孝孺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投降朱棣,在方孝孺看来,朱棣就是乱臣贼子,应该受到上天的责罚。

  所以方孝孺选择抵抗到底,哪怕朱棣杀他全家老小,诛灭十族,方孝孺也不会妥协。自古王朝覆灭之际,总会有一些誓死报国之人,比如李若水、文天祥,正是他们的存在,民族的脊梁才得传承下来。虽然方孝孺算不上英雄,但他的矢志不渝也值得后人尊敬。

  方孝孺的墓碑,位于南京雨花台区,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缮了陵墓,建立祠堂,碑上所刻:

  “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

  为何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不高,主要在于他的死牵连了太多人。

  朱棣虽然是千古明君,缔造了伟大的永乐盛世,但由于在即位之初杀戮太多,也经常被后人诟病。朱棣本不想杀方孝孺,奈何方孝孺宁死不屈,并激怒了朱棣,重要问题就在于激怒了朱棣。

  以身殉国这无可非议,而方孝孺却牵连了八百多人,这些人应是无辜的。方孝孺可以不为自己考虑,因为他已经抱着必死的想法,但他的家人和朋友呢?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朱棣靖难和亡国之祸不同,毕竟朱棣也是老朱家的人,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这基本属于内部斗争,没有人规定朱棣不能做皇帝。对于整个大明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根本无法和朱棣相比,让朱棣做皇帝,对国家更为有利。

  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忠烈之辈,方孝孺的家人、学生、朋友,其中有很多普通人,作为普通人他们可能只想平安地活下去,这权力的争斗,跟他们没什么太大关系。

  方孝孺为了自己的志愿,以身赴死,这已经足够报答建文帝的恩德,为何他要牵连那么多人。方孝孺可以拒绝书写诏书,甚至方孝孺可以直接拒绝觐见朱棣,以方孝孺秉性,他的死无法改变,但这样做便不会直接激怒朱棣。

  那些被牵连的人也得以偷生,毕竟朱棣和朱元璋不同,只要服从他的统治,朱棣是不会为难他们的。比如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名臣,都先后归顺了朱棣。

  解缙帮助朱棣,修编《太祖实录》,编纂了《永乐大典》,杨荣在朱棣去世之后,即刻封闭消息,并及时告知朱高炽,使得皇位顺利交接,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他们都成为国家的肱股之臣,没有人说他们是投降派,他们的功绩也会名留青史。

  方孝孺忠贞有余,能力不足,他无法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也没有慧眼识人的本领,他和黄子澄、齐泰一起把靖难之役搞得一塌糊涂,让本应毫无悬念的战争,变成了朱允炆的坟墓。

  大量无辜者牵连被杀,都源自方孝孺的义愤之举,这让方孝孺的忠烈之名,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至于这段历史,是否是清朝编明史的时候刻意抹黑朱棣,已经无从查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它答案
匿名分钟前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在1403年(永乐元年)开始,到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共22年。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姚广孝曾奉劝朱棣:

  “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是学者的代表人物,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姚广孝曾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也点头同意了,但因为方孝孺的“不识时务”,朱棣还是决定杀掉他。

  朱棣花费四年时间,经过无数腥风血雨才走到今天,换言之,临门一脚之际,不论谁挡在面前,都会被朱棣直截了当地当场诛杀。在攻破南京城后,朱棣便找到方孝孺来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来到大殿之上,大声哭喊,对朱棣没有一丝尊敬。

  朱棣耐着性子对方孝孺说:

  “先生不必难过,我只不过是仿效周公辅助成王罢了。”

  朱棣就是给方孝孺一个台阶下,只要方孝孺服个软,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方孝孺咆哮道:

  “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

  “已经自焚身亡。”

  “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

  朱棣压住怒火:

  “国家当以长者为君。”

  “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弟弟?”

  朱棣不想再多做解释:

  “这是朕的家事!”

  方孝孺不仅没有按照要求书写即位诏书,还大声喊道:

  “死就死吧,诏书我是绝对不会写的。”

  方孝孺说完后,并把纸笔扔在地上,对朱棣极为不敬,于是朱棣被成功激怒了。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常年带兵打仗,身上杀伐之气很重,本身靖难之役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朱棣信奉的是丛林法则,成王败寇,况且他本就是朱元璋四子,有合法继承权。

  朱棣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你是不怕死,难道不怕株连九族吗?”

  此时的方孝孺已经无所顾忌:

  “便十族奈我何!”

  事情发展至此也没有什么悬念了,朱棣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既然方孝孺想死,那便诛杀方孝孺十族。方孝孺被杀是板上钉钉的事,而被他牵连致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

  对于方孝孺的评价,我们从正反两反面来说分析,我们先说正面的。

  方孝孺是当时明代读书人的领军人物,他竭尽全力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来抵御朱棣的进攻,但方孝孺不通权谋和军事,所以他的计策大多没有作用。

  建文三年,方孝孺曾建议使用离间计,想让朱高炽、朱高煦的矛盾扩大,搞起北军内乱,建文帝同意了方孝孺的建议。派锦衣卫千户张安,拿着册封燕王世子的印信,交给了朱高炽,但朱高炽并没有拆开,而是直接交给了朱棣。离间计宣告失败,朱高炽仁厚不假,但并不糊涂。

  朱高炽曾坚守北平,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为北军立下赫赫战功,岂能轻易背叛父亲。朱棣北军打到长江以北,方孝孺建议用水军在江上和朱棣一决胜负,却没想到水军主将陈瑄直接投降朱棣,北军顺利渡江。

  方孝孺在职期间,几乎所有的朝廷诏令都经过他手,那些不靠谱的人事任命和错误决策,也经过他手,在战争出谋划策方面,方孝孺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在战略决策上和战术上,方孝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方孝孺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投降朱棣,在方孝孺看来,朱棣就是乱臣贼子,应该受到上天的责罚。

  所以方孝孺选择抵抗到底,哪怕朱棣杀他全家老小,诛灭十族,方孝孺也不会妥协。自古王朝覆灭之际,总会有一些誓死报国之人,比如李若水、文天祥,正是他们的存在,民族的脊梁才得传承下来。虽然方孝孺算不上英雄,但他的矢志不渝也值得后人尊敬。

  方孝孺的墓碑,位于南京雨花台区,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缮了陵墓,建立祠堂,碑上所刻:

  “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

  为何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不高,主要在于他的死牵连了太多人。

  朱棣虽然是千古明君,缔造了伟大的永乐盛世,但由于在即位之初杀戮太多,也经常被后人诟病。朱棣本不想杀方孝孺,奈何方孝孺宁死不屈,并激怒了朱棣,重要问题就在于激怒了朱棣。

  以身殉国这无可非议,而方孝孺却牵连了八百多人,这些人应是无辜的。方孝孺可以不为自己考虑,因为他已经抱着必死的想法,但他的家人和朋友呢?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朱棣靖难和亡国之祸不同,毕竟朱棣也是老朱家的人,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这基本属于内部斗争,没有人规定朱棣不能做皇帝。对于整个大明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根本无法和朱棣相比,让朱棣做皇帝,对国家更为有利。

  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忠烈之辈,方孝孺的家人、学生、朋友,其中有很多普通人,作为普通人他们可能只想平安地活下去,这权力的争斗,跟他们没什么太大关系。

  方孝孺为了自己的志愿,以身赴死,这已经足够报答建文帝的恩德,为何他要牵连那么多人。方孝孺可以拒绝书写诏书,甚至方孝孺可以直接拒绝觐见朱棣,以方孝孺秉性,他的死无法改变,但这样做便不会直接激怒朱棣。

  那些被牵连的人也得以偷生,毕竟朱棣和朱元璋不同,只要服从他的统治,朱棣是不会为难他们的。比如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名臣,都先后归顺了朱棣。

  解缙帮助朱棣,修编《太祖实录》,编纂了《永乐大典》,杨荣在朱棣去世之后,即刻封闭消息,并及时告知朱高炽,使得皇位顺利交接,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他们都成为国家的肱股之臣,没有人说他们是投降派,他们的功绩也会名留青史。

  方孝孺忠贞有余,能力不足,他无法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也没有慧眼识人的本领,他和黄子澄、齐泰一起把靖难之役搞得一塌糊涂,让本应毫无悬念的战争,变成了朱允炆的坟墓。

  大量无辜者牵连被杀,都源自方孝孺的义愤之举,这让方孝孺的忠烈之名,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至于这段历史,是否是清朝编明史的时候刻意抹黑朱棣,已经无从查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