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爱豆百科!

我要提问
我要提问 我来问答
首页 问题库 明星 正文

【追】历史上废长立幼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万历皇帝为什么会失败

  对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废长立幼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万历皇帝想要废长立幼最后为什么失败了?

  从先秦到明代,类似于“废长立幼自古乃取乱之道”的表达在史料和奏疏等文字中频频出现,一般都是臣下劝君主要遵照“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和次序立之的原则决定继承人,也就是以尊卑、长幼决定继承人人选,从西周正式确立以来,不管是皇帝还是割据政权的首领,大多数都遵循这一原则选定继承人。

  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刘盈

  废长立幼顾名思义就是不按次序选择年纪较小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无疑违背了“宗法制”,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赵武灵王废长立后引发的乱局以及东汉末年袁绍和刘表关于继承人问题的失策从而导致的一系列恶果,赵国陷入大乱武灵王不得善终、袁绍和刘表积累的十数年的家业,几乎一夕之间就全部葬送了,这对当时和后世起到的警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在历史上还是有不少废长立幼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君主虽然废长立幼,但是国家都平稳过度,也没有引发大的动乱,有些主动让贤的长子还被传为美谈,可为什么落到明代万历皇帝的身上,废长立幼就是不成呢?

  汉朝的两次废长立幼对万历帝的参考

  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是由三个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

  万历皇帝的原配王皇后一生没有生育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是朱翊钧一夕之幸的产物,朱常洛的生母是朱翊钧生母李太后宫中的一个宫女,朱翊钧引以为耻;万历皇帝最宠爱的是万历十年入宫的郑氏,郑氏极得朱翊钧欢心,自然爱屋及乌,也很喜欢她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正因以上三个偶然因素的堆叠,触发了朱翊钧心中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心思,为此展开了长达十数年的国本之争。废长立幼虽然不是历史上王位继承的主流,但确实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朱翊钧的想法其实并不是完全的异想天开。

  不说其他,历史上有两位英主的废长立幼就取得了重大成功,分别是汉景帝刘启和汉光武帝刘秀。

  演员戚薇饰演的馆陶公主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史记·外戚世家》

  刘启的原配薄氏无子,诸子中最尊贵的自然就是皇长子刘荣,而且当时刘荣的生母栗姬因为接连生子,既说明了她的受宠,她也因为生了数子而使得地位更加稳固,后来,刘启册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栗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启并没有那么宠幸栗姬了,而且栗姬的一系列神操作把刘启和馆陶公主都得罪了,在多方面的促成之下,刘启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既然有废,自然要立新太子,刘启看中的太子人选是王夫人所生的皇十子刘彻,可是刘彻有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排行太靠后,但刘启又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刘荣册立为太子后不久薄皇后就被废了,中宫虚悬,只要把王夫人册立为皇后,那刘彻不就成了嫡长子,这样一来立他为太子不就合理合法了,刘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次废长立幼虽然过程复杂,但是它最终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这也是刘启能够成功废长立幼的一个重要因素。

  汉光武帝的废长立幼和汉景帝之事是相似的,只是原本的皇太子刘彊的生母郭氏本身就是皇后,只不过因为郭氏被废,阴丽华被册为后,刘彊的身份由嫡转庶,所以两年后,他主动请辞太子位,后来被封为东海王,受到了光武帝的厚待和弟弟汉明帝的礼遇。刘彊辞位后,刘庄虽然是皇六子,但也是因为母亲是皇后,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因而被册封为皇太子。

  演员萧蔷饰演的郑贵妃

  这两个案例摆在万历皇帝面前,自然是汉景帝和他的情况更为相似,可参考的东西也更多,万历帝只要效仿汉景帝废掉王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那朱常洵不就顺理成章是嫡长子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为什么朱翊钧没这么做呢?

  神宗孝端皇后王氏,余姚人,生京师。万历六年册立为皇后。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明史后妃传》

  这就不得不说王皇后的三个特点,

  端谨仁孝,为人大度,对郑贵妃的跋扈和专宠,她不去计较;侍奉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很是得力,李太后对这个儿媳很是喜欢;虽然病弱,但是一直简直到万历四十八年才去世。

  万历帝事母至孝,而李太后特别喜欢这个儿媳,且王皇后除了无子之外事事谨慎,万历帝找不到废她的理由。但这又有一个矛盾之处,这无子不就是一个理由,汉景帝废薄皇后就是因为她无子,明宣宗废胡善祥也是因为她无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史料没有明确指出,但据现有史料万历帝虽然不宠爱王皇后但是相处多年还是有感情的,而且胡善祥无过被废,不论是张太后还是朝臣百姓都很痛心,连宣宗后来都后悔了,这也才过去了一百多年,如此近的历史,再以“无子”废黜一位贤德的皇后,别说李太后不同意,朝臣也不会同意。废后虽然是天子家务,可历史上哪次废后没有引起前朝的骚动呢?

  王皇后病重,万历帝前往探望

  既然废后行不通,万历帝和郑贵妃就一个字“拖”,王皇后身体病弱,不类长寿之人,只要王皇后哪天去世,郑贵妃就可以上位,那样万历帝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王皇后真是和万历帝做到了白头偕老,她直到万历四十八年才崩逝,此时的万历帝已经病重,而且太子在位多年,经历了梃击案后,地位早已稳固,郑贵妃和朱常洵已经失去了夺储的最好机会。

  唐代的废长立幼为什么万历帝学不来?

  除了汉景帝和汉光武帝,唐代的太宗、睿宗、玄宗和宪宗四朝都在立储过程中出现了废长立幼,太宗朝的废长立幼大家比较熟悉,在此不再赘述。睿宗朝时,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身份尊贵、排序居首,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人选,可是他深知自己不是弟弟李隆基的对手,而且似乎也无心做皇帝,就效法刘彊主动辞位,他也因此得到了弟弟李隆基的格外优待,后来被追封为皇帝。

  玄宗的长子李琮和大伯的想法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也有说法是“李琮出外打猎时面部受伤,相貌不善,故而玄宗不选而百官无言”,弟弟李亨即位后也追封大哥为皇帝。

  睿宗和玄宗的案例对万历帝的想法借鉴意义不大,但唐宪宗的建储问题就不同了。唐宪宗在位初期册立长子李宁为皇太子,但是李宁没过几年就去世,此时朝中储位之议就开始了,按说大儿子死了就该轮到二儿子了,这也适合宗法制度的观点,但奇怪的是,朝臣中只有小部分人主张册立其次子李恽,大多数都支持立其三子李宥为太子,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奇怪的储位之议,按说皇帝偏心幼子,大臣上书劝谏,这样的桥段才对啊,怎么这次反过来了呢?

  演员谢雪心饰演的唐宪宗正妻郭氏

  大臣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李恽的生母地位太低了,而李宥的生母是兴唐名臣郭子仪的孙女,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出身极其高贵,更重要的是,李宥的生母虽然只是贵妃,但是实际上的六宫之首,她原本是丈夫李纯的正妻,只是李纯登基后没有册封她为皇后,她所生的儿子也由嫡子变成了庶子,如此才轮到长子李宁为太子,朝廷上郭家的巨大影响力不言自明,而李宥是实质上的嫡长子,自然比李恽的优势要大很多,故而才有了这次奇特的储位之议。最后,李纯只得从善如流,立三子李宥为皇太子。

  那么为什么万历帝不能以朱常洛生母地位卑微而改立朱常洵呢?朱常洛的生母是个宫女,这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吗?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明史后妃传》

  诚然,王氏是一个宫女,但她的家世和王皇后、郑贵妃、刘昭妃等其实差别不大,都是中低级官员或平民之女,这源于明太祖为防止后妃干政而定下的家法,那就是后妃不从权贵之家而出,明代除了初期几个皇帝的后宫有一些权贵之女,其他的后妃基本出身民间,王恭妃也是在选秀中经过几轮,只是不是最后入选的人而已,这些落选者中的一部分被按制遣回家中,一部分充入宫廷为宫女,所以王恭妃虽然出身宫女,但提起家世,其实后妃都差不多。这与唐代对门第、出身的重视有着天然的差别。

  光宗之未册立也,给事中姜应麟等疏请被谪,太后闻之弗善。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盖内廷呼宫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宫人进,故云。—《明史后妃传》

  电视剧《明宫谜案》中李太后和王皇后

  其实,万历帝的确是想以王恭妃的宫女出身为由拒绝立朱常洛为太子的,但他忘了一件事,他的生母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他不仅忘了,还在母亲面前精准踩雷,一句“彼都人子也”把李太后惹火了,他自己也赶紧跪在地上不敢起身。这句话一出口就彻底断绝了朱翊钧以王恭妃宫女身份为由否决朱常洛继承权的可能,因为之前没有挑破还好,这下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李太后就会认为这是儿子朱翊钧看不起王恭妃和朱常洛,当然潜台词就是“你连你亲妈和你自己你都看不起”,一向孝顺的朱翊钧哪里敢得罪素来强势又以贤明著称的母亲呢?

  朱翊钧废长立幼失败的根源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无子嗣,兄终弟继。”—《皇明祖训》

  但不得不说,上述的原因只是朱翊钧计划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真正造成万历帝身为天子却不能完全自主的根本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代建国初期设立的一套完备的家法,万历帝穷极一生想做的表面上是“废长立幼”,实际上是废除朱元璋的祖训家法,那些内阁臣子和士大夫们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合法的太子,也是维护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法度,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明代的统治秩序。

  万历帝一届又一届的更换内阁,期盼有一个和自己同心的内阁,可是他是一次次充满希望又一次次落空,那些臣子们不惧打板子,甚至不惧死,为的就是争一个皇朝秩序,这当然不能排除一些沽名钓誉之徒为了名声而故意与皇帝对抗,但总体来说还是为了万历帝和明代,朱翊钧没有朱棣那样的改天换日的雄才大略,也没有祖父嘉靖帝那样强大的制衡之术,自然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明史神宗光宗纪》

  《明宫谜案》中万历帝父子

  国本之争是晚明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明代走向灭亡之路的一个蝴蝶效应发源点,试想,若朱翊钧不搞国本之争,好好培养儿子朱常洛和孙子朱由校,什么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就失去了发生的内在动因,待万历帝去世后,一个历练成熟、年富力强的朱常洛在处理事务上岂不是会好很多。

  朱翊钧和朱常洛父子是晚明最有可能挽救或者推迟明代灭亡的君主,可一场国本之争闹得国不安宁,家不安宁,父子不安宁,究其根源这与朱翊钧的自身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曾经有过万历三大征的辉煌,也有万历中兴的美誉,可终究因为私欲而让明代迈上了一条不归路,有言曰:“明实亡于万历”,虽不敢说完全赞同,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情有限 浏览  次 2022-05-27 10:00

最佳答案

徐宏俊

  对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废长立幼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万历皇帝想要废长立幼最后为什么失败了?

  从先秦到明代,类似于“废长立幼自古乃取乱之道”的表达在史料和奏疏等文字中频频出现,一般都是臣下劝君主要遵照“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和次序立之的原则决定继承人,也就是以尊卑、长幼决定继承人人选,从西周正式确立以来,不管是皇帝还是割据政权的首领,大多数都遵循这一原则选定继承人。

  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刘盈

  废长立幼顾名思义就是不按次序选择年纪较小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无疑违背了“宗法制”,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赵武灵王废长立后引发的乱局以及东汉末年袁绍和刘表关于继承人问题的失策从而导致的一系列恶果,赵国陷入大乱武灵王不得善终、袁绍和刘表积累的十数年的家业,几乎一夕之间就全部葬送了,这对当时和后世起到的警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在历史上还是有不少废长立幼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君主虽然废长立幼,但是国家都平稳过度,也没有引发大的动乱,有些主动让贤的长子还被传为美谈,可为什么落到明代万历皇帝的身上,废长立幼就是不成呢?

  汉朝的两次废长立幼对万历帝的参考

  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是由三个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

  万历皇帝的原配王皇后一生没有生育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是朱翊钧一夕之幸的产物,朱常洛的生母是朱翊钧生母李太后宫中的一个宫女,朱翊钧引以为耻;万历皇帝最宠爱的是万历十年入宫的郑氏,郑氏极得朱翊钧欢心,自然爱屋及乌,也很喜欢她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正因以上三个偶然因素的堆叠,触发了朱翊钧心中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心思,为此展开了长达十数年的国本之争。废长立幼虽然不是历史上王位继承的主流,但确实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朱翊钧的想法其实并不是完全的异想天开。

  不说其他,历史上有两位英主的废长立幼就取得了重大成功,分别是汉景帝刘启和汉光武帝刘秀。

  演员戚薇饰演的馆陶公主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史记·外戚世家》

  刘启的原配薄氏无子,诸子中最尊贵的自然就是皇长子刘荣,而且当时刘荣的生母栗姬因为接连生子,既说明了她的受宠,她也因为生了数子而使得地位更加稳固,后来,刘启册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栗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启并没有那么宠幸栗姬了,而且栗姬的一系列神操作把刘启和馆陶公主都得罪了,在多方面的促成之下,刘启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既然有废,自然要立新太子,刘启看中的太子人选是王夫人所生的皇十子刘彻,可是刘彻有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排行太靠后,但刘启又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刘荣册立为太子后不久薄皇后就被废了,中宫虚悬,只要把王夫人册立为皇后,那刘彻不就成了嫡长子,这样一来立他为太子不就合理合法了,刘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次废长立幼虽然过程复杂,但是它最终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这也是刘启能够成功废长立幼的一个重要因素。

  汉光武帝的废长立幼和汉景帝之事是相似的,只是原本的皇太子刘彊的生母郭氏本身就是皇后,只不过因为郭氏被废,阴丽华被册为后,刘彊的身份由嫡转庶,所以两年后,他主动请辞太子位,后来被封为东海王,受到了光武帝的厚待和弟弟汉明帝的礼遇。刘彊辞位后,刘庄虽然是皇六子,但也是因为母亲是皇后,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因而被册封为皇太子。

  演员萧蔷饰演的郑贵妃

  这两个案例摆在万历皇帝面前,自然是汉景帝和他的情况更为相似,可参考的东西也更多,万历帝只要效仿汉景帝废掉王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那朱常洵不就顺理成章是嫡长子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为什么朱翊钧没这么做呢?

  神宗孝端皇后王氏,余姚人,生京师。万历六年册立为皇后。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明史后妃传》

  这就不得不说王皇后的三个特点,

  端谨仁孝,为人大度,对郑贵妃的跋扈和专宠,她不去计较;侍奉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很是得力,李太后对这个儿媳很是喜欢;虽然病弱,但是一直简直到万历四十八年才去世。

  万历帝事母至孝,而李太后特别喜欢这个儿媳,且王皇后除了无子之外事事谨慎,万历帝找不到废她的理由。但这又有一个矛盾之处,这无子不就是一个理由,汉景帝废薄皇后就是因为她无子,明宣宗废胡善祥也是因为她无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史料没有明确指出,但据现有史料万历帝虽然不宠爱王皇后但是相处多年还是有感情的,而且胡善祥无过被废,不论是张太后还是朝臣百姓都很痛心,连宣宗后来都后悔了,这也才过去了一百多年,如此近的历史,再以“无子”废黜一位贤德的皇后,别说李太后不同意,朝臣也不会同意。废后虽然是天子家务,可历史上哪次废后没有引起前朝的骚动呢?

  王皇后病重,万历帝前往探望

  既然废后行不通,万历帝和郑贵妃就一个字“拖”,王皇后身体病弱,不类长寿之人,只要王皇后哪天去世,郑贵妃就可以上位,那样万历帝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王皇后真是和万历帝做到了白头偕老,她直到万历四十八年才崩逝,此时的万历帝已经病重,而且太子在位多年,经历了梃击案后,地位早已稳固,郑贵妃和朱常洵已经失去了夺储的最好机会。

  唐代的废长立幼为什么万历帝学不来?

  除了汉景帝和汉光武帝,唐代的太宗、睿宗、玄宗和宪宗四朝都在立储过程中出现了废长立幼,太宗朝的废长立幼大家比较熟悉,在此不再赘述。睿宗朝时,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身份尊贵、排序居首,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人选,可是他深知自己不是弟弟李隆基的对手,而且似乎也无心做皇帝,就效法刘彊主动辞位,他也因此得到了弟弟李隆基的格外优待,后来被追封为皇帝。

  玄宗的长子李琮和大伯的想法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也有说法是“李琮出外打猎时面部受伤,相貌不善,故而玄宗不选而百官无言”,弟弟李亨即位后也追封大哥为皇帝。

  睿宗和玄宗的案例对万历帝的想法借鉴意义不大,但唐宪宗的建储问题就不同了。唐宪宗在位初期册立长子李宁为皇太子,但是李宁没过几年就去世,此时朝中储位之议就开始了,按说大儿子死了就该轮到二儿子了,这也适合宗法制度的观点,但奇怪的是,朝臣中只有小部分人主张册立其次子李恽,大多数都支持立其三子李宥为太子,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奇怪的储位之议,按说皇帝偏心幼子,大臣上书劝谏,这样的桥段才对啊,怎么这次反过来了呢?

  演员谢雪心饰演的唐宪宗正妻郭氏

  大臣们给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它答案
匿名分钟前

  对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废长立幼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万历皇帝想要废长立幼最后为什么失败了?

  从先秦到明代,类似于“废长立幼自古乃取乱之道”的表达在史料和奏疏等文字中频频出现,一般都是臣下劝君主要遵照“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和次序立之的原则决定继承人,也就是以尊卑、长幼决定继承人人选,从西周正式确立以来,不管是皇帝还是割据政权的首领,大多数都遵循这一原则选定继承人。

  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刘盈

  废长立幼顾名思义就是不按次序选择年纪较小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无疑违背了“宗法制”,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赵武灵王废长立后引发的乱局以及东汉末年袁绍和刘表关于继承人问题的失策从而导致的一系列恶果,赵国陷入大乱武灵王不得善终、袁绍和刘表积累的十数年的家业,几乎一夕之间就全部葬送了,这对当时和后世起到的警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在历史上还是有不少废长立幼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君主虽然废长立幼,但是国家都平稳过度,也没有引发大的动乱,有些主动让贤的长子还被传为美谈,可为什么落到明代万历皇帝的身上,废长立幼就是不成呢?

  汉朝的两次废长立幼对万历帝的参考

  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是由三个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

  万历皇帝的原配王皇后一生没有生育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是朱翊钧一夕之幸的产物,朱常洛的生母是朱翊钧生母李太后宫中的一个宫女,朱翊钧引以为耻;万历皇帝最宠爱的是万历十年入宫的郑氏,郑氏极得朱翊钧欢心,自然爱屋及乌,也很喜欢她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正因以上三个偶然因素的堆叠,触发了朱翊钧心中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心思,为此展开了长达十数年的国本之争。废长立幼虽然不是历史上王位继承的主流,但确实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朱翊钧的想法其实并不是完全的异想天开。

  不说其他,历史上有两位英主的废长立幼就取得了重大成功,分别是汉景帝刘启和汉光武帝刘秀。

  演员戚薇饰演的馆陶公主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史记·外戚世家》

  刘启的原配薄氏无子,诸子中最尊贵的自然就是皇长子刘荣,而且当时刘荣的生母栗姬因为接连生子,既说明了她的受宠,她也因为生了数子而使得地位更加稳固,后来,刘启册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栗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启并没有那么宠幸栗姬了,而且栗姬的一系列神操作把刘启和馆陶公主都得罪了,在多方面的促成之下,刘启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既然有废,自然要立新太子,刘启看中的太子人选是王夫人所生的皇十子刘彻,可是刘彻有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排行太靠后,但刘启又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刘荣册立为太子后不久薄皇后就被废了,中宫虚悬,只要把王夫人册立为皇后,那刘彻不就成了嫡长子,这样一来立他为太子不就合理合法了,刘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次废长立幼虽然过程复杂,但是它最终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这也是刘启能够成功废长立幼的一个重要因素。

  汉光武帝的废长立幼和汉景帝之事是相似的,只是原本的皇太子刘彊的生母郭氏本身就是皇后,只不过因为郭氏被废,阴丽华被册为后,刘彊的身份由嫡转庶,所以两年后,他主动请辞太子位,后来被封为东海王,受到了光武帝的厚待和弟弟汉明帝的礼遇。刘彊辞位后,刘庄虽然是皇六子,但也是因为母亲是皇后,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因而被册封为皇太子。

  演员萧蔷饰演的郑贵妃

  这两个案例摆在万历皇帝面前,自然是汉景帝和他的情况更为相似,可参考的东西也更多,万历帝只要效仿汉景帝废掉王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那朱常洵不就顺理成章是嫡长子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为什么朱翊钧没这么做呢?

  神宗孝端皇后王氏,余姚人,生京师。万历六年册立为皇后。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明史后妃传》

  这就不得不说王皇后的三个特点,

  端谨仁孝,为人大度,对郑贵妃的跋扈和专宠,她不去计较;侍奉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很是得力,李太后对这个儿媳很是喜欢;虽然病弱,但是一直简直到万历四十八年才去世。

  万历帝事母至孝,而李太后特别喜欢这个儿媳,且王皇后除了无子之外事事谨慎,万历帝找不到废她的理由。但这又有一个矛盾之处,这无子不就是一个理由,汉景帝废薄皇后就是因为她无子,明宣宗废胡善祥也是因为她无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史料没有明确指出,但据现有史料万历帝虽然不宠爱王皇后但是相处多年还是有感情的,而且胡善祥无过被废,不论是张太后还是朝臣百姓都很痛心,连宣宗后来都后悔了,这也才过去了一百多年,如此近的历史,再以“无子”废黜一位贤德的皇后,别说李太后不同意,朝臣也不会同意。废后虽然是天子家务,可历史上哪次废后没有引起前朝的骚动呢?

  王皇后病重,万历帝前往探望

  既然废后行不通,万历帝和郑贵妃就一个字“拖”,王皇后身体病弱,不类长寿之人,只要王皇后哪天去世,郑贵妃就可以上位,那样万历帝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王皇后真是和万历帝做到了白头偕老,她直到万历四十八年才崩逝,此时的万历帝已经病重,而且太子在位多年,经历了梃击案后,地位早已稳固,郑贵妃和朱常洵已经失去了夺储的最好机会。

  唐代的废长立幼为什么万历帝学不来?

  除了汉景帝和汉光武帝,唐代的太宗、睿宗、玄宗和宪宗四朝都在立储过程中出现了废长立幼,太宗朝的废长立幼大家比较熟悉,在此不再赘述。睿宗朝时,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身份尊贵、排序居首,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人选,可是他深知自己不是弟弟李隆基的对手,而且似乎也无心做皇帝,就效法刘彊主动辞位,他也因此得到了弟弟李隆基的格外优待,后来被追封为皇帝。

  玄宗的长子李琮和大伯的想法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也有说法是“李琮出外打猎时面部受伤,相貌不善,故而玄宗不选而百官无言”,弟弟李亨即位后也追封大哥为皇帝。

  睿宗和玄宗的案例对万历帝的想法借鉴意义不大,但唐宪宗的建储问题就不同了。唐宪宗在位初期册立长子李宁为皇太子,但是李宁没过几年就去世,此时朝中储位之议就开始了,按说大儿子死了就该轮到二儿子了,这也适合宗法制度的观点,但奇怪的是,朝臣中只有小部分人主张册立其次子李恽,大多数都支持立其三子李宥为太子,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奇怪的储位之议,按说皇帝偏心幼子,大臣上书劝谏,这样的桥段才对啊,怎么这次反过来了呢?

  演员谢雪心饰演的唐宪宗正妻郭氏

  大臣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李恽的生母地位太低了,而李宥的生母是兴唐名臣郭子仪的孙女,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出身极其高贵,更重要的是,李宥的生母虽然只是贵妃,但是实际上的六宫之首,她原本是丈夫李纯的正妻,只是李纯登基后没有册封她为皇后,她所生的儿子也由嫡子变成了庶子,如此才轮到长子李宁为太子,朝廷上郭家的巨大影响力不言自明,而李宥是实质上的嫡长子,自然比李恽的优势要大很多,故而才有了这次奇特的储位之议。最后,李纯只得从善如流,立三子李宥为皇太子。

  那么为什么万历帝不能以朱常洛生母地位卑微而改立朱常洵呢?朱常洛的生母是个宫女,这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吗?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明史后妃传》

  诚然,王氏是一个宫女,但她的家世和王皇后、郑贵妃、刘昭妃等其实差别不大,都是中低级官员或平民之女,这源于明太祖为防止后妃干政而定下的家法,那就是后妃不从权贵之家而出,明代除了初期几个皇帝的后宫有一些权贵之女,其他的后妃基本出身民间,王恭妃也是在选秀中经过几轮,只是不是最后入选的人而已,这些落选者中的一部分被按制遣回家中,一部分充入宫廷为宫女,所以王恭妃虽然出身宫女,但提起家世,其实后妃都差不多。这与唐代对门第、出身的重视有着天然的差别。

  光宗之未册立也,给事中姜应麟等疏请被谪,太后闻之弗善。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盖内廷呼宫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宫人进,故云。—《明史后妃传》

  电视剧《明宫谜案》中李太后和王皇后

  其实,万历帝的确是想以王恭妃的宫女出身为由拒绝立朱常洛为太子的,但他忘了一件事,他的生母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他不仅忘了,还在母亲面前精准踩雷,一句“彼都人子也”把李太后惹火了,他自己也赶紧跪在地上不敢起身。这句话一出口就彻底断绝了朱翊钧以王恭妃宫女身份为由否决朱常洛继承权的可能,因为之前没有挑破还好,这下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李太后就会认为这是儿子朱翊钧看不起王恭妃和朱常洛,当然潜台词就是“你连你亲妈和你自己你都看不起”,一向孝顺的朱翊钧哪里敢得罪素来强势又以贤明著称的母亲呢?

  朱翊钧废长立幼失败的根源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无子嗣,兄终弟继。”—《皇明祖训》

  但不得不说,上述的原因只是朱翊钧计划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真正造成万历帝身为天子却不能完全自主的根本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代建国初期设立的一套完备的家法,万历帝穷极一生想做的表面上是“废长立幼”,实际上是废除朱元璋的祖训家法,那些内阁臣子和士大夫们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合法的太子,也是维护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法度,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明代的统治秩序。

  万历帝一届又一届的更换内阁,期盼有一个和自己同心的内阁,可是他是一次次充满希望又一次次落空,那些臣子们不惧打板子,甚至不惧死,为的就是争一个皇朝秩序,这当然不能排除一些沽名钓誉之徒为了名声而故意与皇帝对抗,但总体来说还是为了万历帝和明代,朱翊钧没有朱棣那样的改天换日的雄才大略,也没有祖父嘉靖帝那样强大的制衡之术,自然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明史神宗光宗纪》

  《明宫谜案》中万历帝父子

  国本之争是晚明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明代走向灭亡之路的一个蝴蝶效应发源点,试想,若朱翊钧不搞国本之争,好好培养儿子朱常洛和孙子朱由校,什么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就失去了发生的内在动因,待万历帝去世后,一个历练成熟、年富力强的朱常洛在处理事务上岂不是会好很多。

  朱翊钧和朱常洛父子是晚明最有可能挽救或者推迟明代灭亡的君主,可一场国本之争闹得国不安宁,家不安宁,父子不安宁,究其根源这与朱翊钧的自身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曾经有过万历三大征的辉煌,也有万历中兴的美誉,可终究因为私欲而让明代迈上了一条不归路,有言曰:“明实亡于万历”,虽不敢说完全赞同,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